-
湘江新区智能驾驶测试区加速建设 助力自动驾驶产业招商引资
湘江新区智能驾驶测试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三大控制性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基本完成,一期工程预计将于201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自2016年9月启动以来,通过多元化场景布局和分阶段建设,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测试提供重要支撑,成为湖南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招商引资的关键平台。 一、测试区建设进展与规划 湘江新区智能驾驶测试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自动驾驶测试基地之一。项目规划分三期建设,涵盖城市道路、乡村道路、越野道路等多种交通场景,并设置3个T字路口、2个十字路口、环岛及高速模拟路段。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桥梁下部结构施工,进入路面铺设和智能化设备安装阶段。 二、多元化场景模拟技术验证 测试区设计充分模拟真实交通环境,包括城市主干道、次干道、乡村窄路及非铺装越野路段,可满足不同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需求。环岛和复杂交叉路口的设置,有助于验证车辆在无信号灯条件下的协同通行能力。此外,高速模拟路段将为自动驾驶卡车和乘用车提供高速场景下的技术验证平台。 三、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湘江新区智能驾驶测试区的建设,是湖南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重要举措。测试区建成后,将为车企、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标准化测试服务,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同时,该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四、未来展望与区域协同 随着一期工程的交付,湘江新区智能驾驶测试区将成为辐射中部地区的自动驾驶技术创新高地。后续二期、三期工程将逐步完善测试场景,并探索车路协同、5G-V2X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湖南省正以该测试区为核心,联合周边省市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025-08-11
-
湘潭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加速升级 千智科技引领特种机器人创新
近年来,湘潭市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布局机器人产业链,以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企业,千智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多款特种机器人已应用于多个领域,成为推动当地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湘潭市正加紧制定机器人产业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一、特种机器人研发成果显著 千智机器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2016年投产以来,专注于特种机器人技术攻关。截至2024年初,该公司已成功开发11类适用于消防、电力、安防等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其中信息采集机器人等设备在多个行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技术团队累计获得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部分成果填补了湖南省在特种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二、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3年起,湘潭市将机器人产业列为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方向,高新区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据悉,当地计划在三年内建成涵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已推动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 三、应用场景拓展加速市场化进程 湘潭市依托老工业基地基础,推动机器人在矿山、冶金等传统领域的示范应用。2024年第一季度,千智科技研发的防爆巡检机器人已在省内多家化工企业投入使用。同时,当地通过举办产业对接会,促进机器人企业与终端用户合作,缩短产品市场化周期。 四、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 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湘潭市联合省内高校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高新区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23年末,千智科技牵头承担的智能感知系统研发课题通过省级验收,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新一代工业机器人。 当前,湘潭市机器人产业年产值规模突破50亿元,初步形成以高新区为枢纽的产业集群。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当地将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力争到2025年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2025-08-11
-
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加速升级 南车株洲所冲刺300亿营收目标
在湖南省株洲市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与高端装备制造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当地龙头企业南车株洲所正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2014年该企业营收突破200亿元后,2015年乘着"一带一路"战略东风,将年度目标提升至300亿元,并通过标准动车组等重大项目投产展现强劲发展动能。 一、战略目标升级锚定高质量发展 2015年,在国家加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的政策指引下,株洲所制定"确保280亿元、冲刺300亿元"的营收计划。这一目标较2014年实现的200亿元规模提升50%,其底气来源于企业在牵引系统、减震部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株洲市发改委相关文件显示,该所当年立项的27个研发项目中,有14个涉及高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 二、重大项目投产保障产能释放 标准动车组项目作为战略产品,其生产线在春节前完成调试并投入量产。生产部门采用三班倒机制,关键工序合格率控制在99.6%以上。同期建设的弹性元件生产基地,可年产空气弹簧20万套,其中青岛庞巴迪项目订单占比达35%,长沙地铁2号线配套产品已通过德国莱茵认证。 三、智能制造体系支撑高效交付 株洲所引入的MES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在春节假期期间仍保持100%设备开机率。弹性元件事业本部的智能裁断生产线,将帘布加工精度提升至±0.3毫米,较传统工艺效率提高40%。企业年报显示,该技术已应用于国内11个城市地铁项目。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新动能 与中南大学共建的减震技术实验室,年内完成6项新材料测试,其中纳米级钢丝帘线技术使产品疲劳寿命延长30%。株洲高新区提供的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重点攻关时速400公里动车组配套技术。 五、国际化布局服务"一带一路" 在株洲市商务局推动下,企业已在马来西亚、土耳其设立技术服务中心。2015年承接的海外订单中,东南亚市场占比达62%,其中泰国复线铁路项目首次实现牵引系统整机出口。 当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已汇聚上下游企业287家,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维保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作为链主企业,南车株洲所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与产能提升,正带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株洲市工信部门预测,该所全年营收目标达成后,将直接拉动地方轨道交通产业规模增长15%以上。
2025-08-11
-
长沙嘉雨路旭日东升门面招商:商贸核心区1200平黄金商铺
位于长沙市雨花区嘉雨路的旭日东升项目,正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商业配套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该项目毗邻浏阳河风光带,周边聚集万家丽建材市场、高桥大市场等五大专业市场,现推出1200平方米临街门面,为住宿餐饮行业投资者提供稀缺商业资源。 一、区位优势凸显商业价值 项目坐落在长沙传统商贸核心区,半径三公里内覆盖马王堆建材市场、东方家园建材市场等大型交易集散地,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2栋25层高层建筑形成地标性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7816平方米的占地面积确保商业空间开阔性。 二、立体交通网络赋能物流效率 距离长沙地铁5号线站点仅800米,周边三纵三横主干道贯通全城。经实测,15分钟车程可达长沙高铁南站,30分钟直达黄花国际机场。在建的浏阳河风光带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休闲消费吸引力。 三、专业市场集群创造稳定客源 半径两公里范围内形成建材家居、农产品批发、小商品贸易三大商业生态圈。2023年数据显示,高桥大市场年交易额突破千亿,马王堆市场年货运吞吐量达200万吨,为配套服务业提供持续消费需求。 四、定制化空间满足多元业态 此次招商的1200平方米门面采用框架结构,层高5.4米,可自由分隔为餐饮旗舰店、连锁酒店大堂或品牌体验中心。项目配备200个地下车位,货梯与客梯分流设计符合商业运营标准。 五、政策红利助推投资回报 雨花区2024年出台商贸服务业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住宿餐饮企业给予租金补贴。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8%以上增速,消费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2025-08-11
-
湘江新区20大重点项目加速产城融合 千亿投资撬动中部崛起
在"三高四新"战略引领下,湘江新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近1200亿元社会资本,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三大领域布局20个标志性工程。这些项目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长沙城市能级跃升,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立体交通网络重塑城市骨架 坪塘大道南延线等3条主干道将于2024年完成主体建设,与潇湘大道景观道等新建工程形成"五纵七横"路网体系。梅溪湖西延线通车后,梅溪湖片区至高铁新城车程缩短至20分钟。岳宁公路改造将打通宁乡经开区与主城区的物流通道,麓景路南延线则串联起人工智能科技城与大学科技城。 二、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动能 国际医疗健康城引入的8家三甲医院中,湘雅六医院规划床位1500张,妇女儿童医院将填补片区专科医疗空白。格力智能家电产业园已吸引12家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滨江国际金融中心集聚的金融机构中,3家全国性银行省级总部大楼进入幕墙施工阶段。 三、文旅融合激活生态价值 湘江欢乐城冰雪世界项目完成主体钢结构吊装,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同步推进的桐溪古镇文旅综合体将修复历史建筑群,配套建设演艺中心与非遗展示馆。大王山旅游度假区新建的2个生态公园已启动地形塑造,规划种植本土植物200余种。 四、民生工程提升宜居品质 4个棚改片区采用"安置房+商业综合体"模式开发,配建社区医院和养老中心。18所新建学校采用"名校托管"模式,滨江长郡中学规划设立创新实验班,雅礼梅溪湖实验中学将建设天文观测基地。洋湖片区规划建设中部首个儿童友好型社区示范点。 五、智慧城市赋能精细管理 所有新建项目均预留5G基站接口,梅溪湖区域试点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系统。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分布式能源站,采用地源热泵技术降低碳排放。医疗健康城将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实现与国内外顶级医疗机构的实时会诊。 随着这批项目的陆续落地,湘江新区将形成以先进制造、现代金融、医疗健康为主导的产业矩阵,构建15分钟生活圈和30分钟通勤圈,为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重要支撑。
2025-08-11
-
湘江新区高新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招商引资助力三千亿产值突破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政策引导,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16年,该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骨干企业贡献率超96%,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同时中小企业培育成为下一步发展重点。 一、产业规模迈入新台阶 2016年湘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3233.7亿元,同比增长10.9%,占长沙市该产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7.4%。其中,785.7亿元的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标志着新区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集群优势进一步巩固。 二、龙头企业引领发展 244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贡献了3120亿元产值,占全区总量的96.5%。新奥燃气、长城信息等标杆企业增速尤为显著,年产值20-30亿元梯队企业平均增幅达34%,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在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44.4亿元的同时,企业利润总额同步增长9.1%至195.5亿元,反映规模与效益的协同提升。 三、结构优化仍存空间 当前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呈现"金字塔"分布:388家年产值不足亿元的企业数量占比达61.4%,但合计产值仅占3.5%,户均规模2930万元,与区域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这种结构性矛盾提示需加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通过技术转化和产业链协同缩小企业间发展落差。 四、创新生态持续完善 湘江新区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优化双创服务体系,已形成覆盖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网络。2016年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传统领域,表明创新驱动转型成效逐步显现。未来需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巩固国家级新区的示范引领地位。
2025-08-11
-
长沙海关助力湘企拓展国际市场 原产地证书成税收优惠金钥匙
近年来,湖南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本土企业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其中,原产地证书作为国际贸易的"通关护照",正成为湘企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助力。数据显示,长沙海关通过高效签发原产地证书,帮助出口企业显著降低贸易成本,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自由贸易协定红利持续释放 我国已与5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7项自由贸易协定,覆盖8454个税号商品。在这一框架下,湖南省出口企业凭借原产地证书可享受关税减免待遇。长沙海关通过建立快速审签机制,确保企业及时获取证书,仅2018年前五个月就签发3.35万份证书,涉及金额超16亿美元,为企业节省关税支出约6600万美元。 二、特色产业借势走向全球 湖南省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食品、茶叶、机电产品等传统优势品类持续增长,竹制品、稀土等特色产品海外需求攀升。以茶叶为例,凭借原产地证书,湘茶在东盟市场的关税优惠幅度最高可达20%,显著提升了价格竞争力。机电产品则通过区域累积规则,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口。 三、智慧海关提升服务效能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签证需求,长沙海关推行"智能审核"模式,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实施"秒级"审签。同时建立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系统,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全套流程。这些便利化措施使湖南出口企业原产地证书申领效率提升40%以上。 四、政策宣讲助力企业享惠 针对部分企业对自贸协定利用率不足的情况,相关部门开展"政策进园区"专项活动,重点解读原产地规则、累积规则等专业内容。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指导企业优化原材料采购和产业链布局,最大限度享受政策红利。 五、开放型经济格局加速形成 随着"湘品出境"规模持续扩大,原产地证书的"经济护照"作用日益凸显。未来湖南省将深化与RCEP成员国合作,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推动更多企业通过原产地规则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08-11
-
长沙金霞经开区获金融活水赋能 银企合作激活物流产业新动能
在长沙市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金融支持正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期,长沙金霞经开区与金融机构达成深度合作,通过创新融资服务模式,为现代物流产业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夯实区域实体经济基础。 一、专项授信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长沙金霞经开区作为湖南省唯一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产业园区,近年来通过银企对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某银行长沙分行向园区开发主体提供意向授信额度超50亿元,并与多家物流产业链企业签署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物流技术研发等领域。此类定向金融支持有效缓解了重资产型物流企业的资金压力,加速了产业集聚进程。 二、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园区竞争力 金融机构通过“一园一策”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涵盖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绿色信贷等多元化服务。以长沙金霞经开区为例,其2023年新增的冷链物流项目中,超六成企业通过专项贷款完成设备升级。这种全周期金融配套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更推动了园区从传统仓储向高附加值物流枢纽的转型。 三、产融结合助推区域经济升级 数据显示,湖南省内超百家产业园区已建立常态化银企对接平台。长沙金霞经开区2023年前三季度物流业产值同比提升12%,税收贡献增幅居全市前列。金融机构通过将服务嵌入产业链各环节,帮助园区构建了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配送的完整金融支持网络,形成“以产促融、以融兴产”的良性循环。 四、风险管控保障可持续发展 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长沙金霞经开区联合金融机构建立动态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大数据监测企业运营状况。某银行开发的物流行业专属风控模型,已成功预警多起供应链金融风险,确保资金精准投向具备成长潜力的实体项目。这种审慎的金融管理方式,为园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当前,长沙正以重点园区为载体,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随着更多创新金融工具的落地,金霞经开区等产业高地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11
-
长沙湘台文创园规划亮相 打造345平方公里两岸文化新地标
长沙市望城区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性规划近日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这一总投资超百亿元、总面积约345平方公里的两岸文化交流平台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园区将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招商引资,构建“一带二岛四组团”空间格局,力争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高地。 一、规划定位与空间布局 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以铜官古镇为核心,覆盖望城区河东滨江五个镇街,核心区面积55.79平方公里。规划明确“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示范区”“数字文创产业创新极”双重定位,空间结构上形成: 1. 滨江景观带:沿湘江东岸打造生态与创意融合的活力走廊,布局灯光艺术装置与公共艺术空间; 2. 洪家洲、蔡家洲双岛:开发文化休闲与水岸经济,规划游船航线串联彩绘砂船等特色项目; 3. 四大功能组团:铜官古镇聚焦国际陶瓷文创,彩陶源组团建设5A级文旅景区,航电枢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书堂组团培育影视拍摄基地。 二、产业融合与两岸特色 园区突出湘台合作基因,铜官古镇将引入台湾陶艺大师工作室,联合开发釉彩创新技术;书堂影视基地计划与台湾影视机构共建拍摄取景地。航电枢纽组团拟设立两岸数字内容联合实验室,推动动漫、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合作。 三、生态保护与基础设施 规划严格遵循湘江流域生态保护要求,蔡家洲保留80%原生植被,太丰垸生态区建设湿地科普基地。同步推进轨道交通延长线、跨江慢行系统等配套,核心区预计2025年完成主干路网建设。 四、政策支持与实施进展 该项目已列入长沙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享受文化用地置换、税收减免等专项政策。目前铜官古镇组团启动古建筑修缮,彩陶源组团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已开工。最终规划方案将于两岸同步发布。
2025-08-11
-
长沙园区外贸企业开年享关税红利 原产地证助力跨境成本优化
2024年开年,湖南省外贸领域迎来政策利好。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企业通过申领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在跨境贸易中实现关税减免超千万美元,成为招商引资环境优化的有力印证。数据显示,自贸协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湖南外向型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原产地签证量质齐升 自贸协定成效显著 2024年1月,湖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5490份,覆盖货物出口额2.8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实现双指标大幅增长。其中,中国-韩国、中国-巴基斯坦等自贸协定项下证书签发量同比增幅均超100%,反映出区域经贸合作深化背景下,企业利用规则降本增效的主动性显著增强。 二、重点市场关税优惠力度加大 在主要贸易伙伴中,对哥斯达黎加、新加坡等自贸协定国的证书申请量增长尤为突出。以工程机械、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湖南优势出口产品,凭借原产地证书在目标市场平均获得3%-10%的关税减让。单月累计减免进口国关税达1142万美元,有效提升了"湘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三、政企协同推动政策落地 湖南省商务部门联合海关、贸促机构建立原产地政策辅导机制,针对长沙经开区、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等重点区域开展"一企一策"服务。通过简化申报流程、推行电子签证等措施,将证书审核时效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助力企业抢抓海外订单窗口期。 四、产业链联动效应逐步显现 关税成本下降带动了上下游协同出口。以邵东打火机产业为例,配套的金属加工、包装材料等供应链企业同步申领原产地证,形成产业链整体受益格局。分析指出,这种"以点带面"的效应将进一步提升湖南制造业在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占有率。 当前,湖南正以原产地政策为支点,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联动。随着RCE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落实,预计2024年全年将为出口企业释放更大规模的政策红利,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制度型开放支撑。
2025-08-1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